「矯枉過正」是一個蠻有意境的成語,原來的意思是說,一個人為了改正自己的缺失,卻用力過度,反而使得情況變得愈來愈糟、每況愈下。
不過如果站在讓自己脫胎換骨的角度來看,「非過正不足以矯枉」,不盡全力的去做與自身原先習慣完全相反的事,就沒辦法真正達到「革故鼎新」的效果,套句經濟學的術語便是「破壞性創造」,不將原先習慣的優點有魄力的放棄,就無法改變原先習慣所引發的缺失,人要承受痛苦容易,拒絕快樂比較難,而盡全力的往原先習慣相反的路走,正有一種完全蒙著頭、不東張西望而破釜沉舟的豪邁,是一種不錯的獨頭暴衝思路。
說起來人在這個世界上很像被鎖在玻璃窗的蒼蠅,因為根本看不出那道無形的限制與出路在哪裡,因此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斷的亂飛,以不照原先路徑的多點嘗試,才能從TRIAL AND ERROR的負向修正回饋中快速找到出路。而刻意做與自已原先習慣相反的行動,正有這種亂槍打鳥、摸石過河的效果。
學習語言時很關鍵的一個作為便是大量閱讀,因為大量與快速的閱讀,可以快速建立一個人在面對完全陌生的事物時,一種多重觀點與切入方向的進路。
為什麼要特別強調作自已習慣相反的事呢?,主要在於,人常常搞不清楚到底是先有動機才作了什麼事?,還是因為莫明其妙做了什麼事,才發現自已好像有這方面的動機,就如如果我們不是真正站在對立陣營的角度來思考事情,我們永遠也只是猜想對方的心態,然後給自己一個合理的台階,然後繼續堅持自己一意孤行的偏見,或許可以這麼說,若不作完全逆轉的革命性改變,新生的契機很快就會被自身的歷史糾結與人格傾向再度吞噬。
一個想要超凡入聖的後學,都有必要大死大活,才可能破解掉原先自身人格所帶來的思考傾向,每個人面臨新的學習機會與挑戰時,都是以自身己經俱有的思考「基模」來同化後來的「遭遇」「認識」與「學習」,因此前後兩者融合的結果,常常是「失真」的,因為思考與觀點建立在先,遭遇與學習成立在後,後者受到前者的染污(在學習心理學中可稱之為順向抑制),怎可能作到「真實的認識與遍照」呢?
而且人很白爛的一點是,如果有兩個邏輯一樣嚴謹、姿態一樣美妙的理論,人常常會覺得比較晚學到的比較先學到的高明,一方面是後者較晚接觸所以比較新鮮、一方面則是船到橋頭自然直、故事到尾較美好比較合乎美妙劇情的架構,人有一種將自身人生故事化,起承轉合結構化的潛在傾向,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改變宗教信仰的,常會覺得改了比較好,而這究竟是他們真正比較教義而得來的,還是純粹只是因接觸順序不同而造成的錯覺,有必要好好深思。
人類的思考辨証模式一直是所謂的正、反、合,也即當一個人面臨明顯對立的正反面境遇之後,才比較能中肯的歸納出更進步、更有創見與更有啟發的寶貴心得。而如果面臨的情況對比並不強烈,便容易在錯誤的認知與環境中得到錯誤的教訓,乍看之下表面是歷經滄桑、大死大活,實際上卻是一成不變、固執自我,他所謂的成,也只是一種自HIGH而己。
許多前人喜歡告訴後人所謂的「教訓」,但「教訓」這兩個字有時很可疑,例如說一個人在某段時期被別人欺騙,因此他得到的「教訓」是-「人如果不精明一點,或是沒有防衛心,那麼一定還會不斷被人欺侮」,但學到「教訓」一定會比較好嗎?,他無法確認與保証以後遇到的都是會欺侮別人的人,此人容易因此前車之鑑而事先擺出防衛態度,最後反而使人有敬而遠之、不真誠、世故、勢利、過於算計的感覺。
而人如果在某方面不將原先的優勢先擱下,會讓優勢強化缺點,最後導致最大的優點形成了最大的缺點,成也蕭何、敗也蕭何、於是乎自己成為了自己最大的敵人。
因此所謂的破壞性創造,並非為最後想要獲得的某個結果而作,而是為了調整自己的思考與意志所作的,就如一個人如果為了減肥而強迫自己運動,那麼最後通常是無疾而終的,因為他是為了結果,而結果短期不容易明顯,但若此人將重心擺在「改變與反轉」自身往常習慣的實驗上,並享受考驗自我意志的過程時,那可以發展的著力點與力道又大不相同了。
改變自然是痛苦的,但煩惱即菩提、樂向苦中求,求樂者常常在眾裡尋她千百度後發現索然無味,而求苦者反會在理性預期的心態下,求苦卻又了不可得,所謂苦樂本是心情起伏產生的落差,「太快樂」是一件很恐佈的事,因為我們常常不知道,接著它後面跟過來的,是什麼可怕的東西?。
自身若是問題的始作俑者,要解決問題的話,自然不該問它一丘之貉、臭氣相投的朋友,而是直接找它的火爆對手囉!!
- Apr 13 Sun 2008 22:57
[轉]這下真的該醒了吧…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